“合作社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。”在介紹歷史沿革的篇章中,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將這句話放在了開頭。
微信圖片_20221103174823.jpg (155.6 KB, 下載次數: 255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2-11-3 17:48 上傳
近期,有關“供銷社重出江湖”的言論在網絡引起熱議,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也出現較大波動。事實上,供銷社從未遠去,只是不再扮演當今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主角,但其規(guī)模仍不可忽視。
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顯示,2020年,全系統實現銷售總額5.3萬億元,同比增長14.2%。其中:農業(yè)生產資料類銷售額8667.1億元,農產品類銷售額22205.3億元,消費品類零售額18234.5億元,再生資源類銷售額2824億元。
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,應該更多的是沒有額外特權、權責對稱、盈虧自負的經營主體。如果供銷社跟其它的經營主體一樣,在公正的市場環(huán)境中平等的競爭,當然是好事?!闭憬r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建明稱。
在許建明看來,對于輿論的熱議,相關部門應該消除外界對附著于供銷社身上的擔心,需要讓大家看到并相信,供銷社跟其它經營主體一樣,是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環(huán)境中同臺競技,而非作為一個特殊的、凌駕于其它經營主體之上的存在。
首輔智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,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盛極一時,因此有人一提到供銷社就開始”望文生義”“杯弓蛇影”。其實,由于流通領域的開放以及自身的問題,現在的供銷社已不是歷史上的那個供銷社了。
重要的1995年
對于外界較為關注的所謂“供銷社恢復重建”,其實是指1995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恢復成立。
1995年2月,黨中央、國務院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深化農村改革的要求,從農業(yè)、農村經濟發(fā)展需要出發(fā),在總結供銷合作社過去改革和發(fā)展經驗的基礎上,作出了《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》(中發(fā)〔1995〕5號),明確了供銷合作社的性質、宗旨、地位和作用,并決定恢復成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。
而在此之前的供銷社,與特殊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。在社會主義改造和計劃經濟時代背景下,1953年10月開始,國家陸續(xù)對糧食、油料、棉花“統購統銷”。由于供銷社有“統購統銷”的專營權,可謂是盛極一時。
1965年,以基層供銷店為原型的《紅色背簍》電影在全國放映后,引起共鳴,供銷社又被稱為“紅色背簍”。同時,那一時期還流行著一句反映供銷社“金飯碗”的順口溜——“方向盤、聽診器、營業(yè)員,拿什么都不換!”
在新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成立之前,供銷社經歷過與國營商業(yè)的分分合合,分別于1958年、1970年、1982年三次與商業(yè)部合并,又分別在1962年、1975年和1995年從商業(yè)部門里獨立出來。這期間,國家取消糧食統購統銷制度,放開化肥、棉花等農資專營權,供銷社失去壟斷地位,經營一落千丈,出現大面積的虧損,迫使其圍繞經濟效益進行改革。
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,尤其是1992年“十四大”確立“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”的改革目標后,有相當一部分基層供銷合作社實際上陷入了“網破、線斷、人散”的境地。
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,全國供銷合作總社1998年確立了改革的總體思路,1999年工作重點轉向了扭虧增盈。2000年全系統扭虧為盈,當年系統匯總實現利潤13.77億元。2001年,情況進一步好轉,匯總實現利潤16.39億元,2002年達到28.6億元。
在2005年中央提出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”目標后,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提出加快建設“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”。經過這一工程的強力推進,供銷合作社業(yè)務得到恢復和加強。2011年,全系統初步建成了覆蓋縣、鄉(xiāng)、村三級的經營服務網絡。
十八大之后,供銷社的改革發(fā)展和轉型開始加速。2014年4月初,國務院確定河北、浙江、山東、廣東為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省,這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層面批復的第一家全國性改革試點。
此外,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提及供銷合作社。比如,“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,提升為農服務能力”(2016年);“繼續(xù)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,制定供銷合作社條例”(2019年);“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,開展生產、供銷、信用‘三位一體’綜合合作試點,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”(2021年)。
從組織機構和人員情況來看,截至2020年底,全系統有縣及縣以上供銷合作社機關2789個,其中,省(區(qū)、市)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供銷合作社32個,省轄市(地、盟、州)供銷合作社344個,縣(區(qū)、市、旗)供銷合作社2412個。全系統有基層社37652個,比2019年增加5187個。
紀檢曾刊文:深化供銷社系統綜合整治
由于其過去鮮明的計劃經濟色彩,以及至今仍然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,還有近年來中央強力推進反腐背景下的供銷社系統官員接連落馬,供銷社這個“龐然大物”也不時進入輿論視野。
11月2日,湖北省紀委監(jiān)委網站發(fā)布消息,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原主任趙東風涉嫌嚴重違紀違法,目前正接受審查調查。2021年12月,湖北省供銷社原副主任明平安被查,2022年6月被開除黨籍。
據《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》2021年5月13日發(fā)表的《嚴查涉農服務、土地出租、融資擔保等環(huán)節(jié)腐敗 深化供銷社系統綜合整治》一文提到,供銷合作社系統的腐敗除農資、農產品、消費品、再生資源等傳統涉農服務環(huán)節(jié)外,還蔓延向土地出租、工程建設、融資擔保等環(huán)節(jié)。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官網2020年4月10日刊發(fā)的文章《供銷合作系統反腐透視》所描述,該系統暴露出的一些違紀違法問題,或與其集體所有制的制度和監(jiān)管漏洞、制衡失靈不無關聯。
該文章提到,供銷合作社的集體合作經濟組織性質,決定了其資產系集體所有而非國有。在一些地方,當地國資委對其沒有資金監(jiān)管的法定職責,僅負責其黨的關系和領導干部管理,上級監(jiān)督缺乏著力點。
許建明稱,一些供銷社自成立之初,就在當時的城鄉(xiāng)結合部,以低價甚至零地價獲得了大量的商業(yè)土地,而這些土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,土地價值暴漲,如今成為了該系統的重要資產,可以用來租賃,獲得大量租金;與此同時,一些供銷社這些年,以集體所有制的名義,擴大公有制資產,進入原來民營經濟為主的經濟領域,獲得了民營企業(yè)難以比擬的,比如貸款、土地、產業(yè)發(fā)展等傾斜性特惠,就產生了許多權錢“合作”的機會。
|